本科一共23章单元测试答案
预防医学(山东联盟)(青岛大学)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健康生态学模型,其核心层是()
A:个人的先天特质
B:个人的行为
C:个人、家庭与社区网络
D:生活与工作条件
答案:个人的先天特质
2: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工作属于()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病因预防
答案:三级预防
3: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措施是()
A:针对致病因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B:改善环境措施
C:增进人体健康的措施
D: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答案:针对致病因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4:WHO关于健康的定义正确的是()。
A: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完好状态
B:健康是指身体的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社会适应方面正常
C:健康是指身体的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心理处于完好状态
D:健康是指人的生命活动正常
答案: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完好状态
5:预防医学研究对象是健康人()
A:对
B:错
答案:错
第二章单元测试
1:流行病学主要应用于:()
A:考核疾病的防制效果
B:评价人群的健康状况
C:研究疾病预防和控制
D:研究疾病的病因
答案:考核疾病的防制效果
评价人群的健康状况
研究疾病预防和控制
研究疾病的病因
2:现代流行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包括下面哪个部分()
A:对传染病及慢性病流行因素的研究
B: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C:对疾病防治措施的研究
D:对疾病临床治疗的研究
答案:对传染病及慢性病流行因素的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对疾病防治措施的研究
3: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A:从个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B:只研究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治措施
C:只研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D: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从个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只研究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治措施
只研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4:流行病学工作的三个阶段是()
A:描述分布、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B: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C: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D: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答案: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5:流行病学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群体原则
B:现场原则
C:对比原则
D:治疗原则
答案:治疗原则
第三章单元测试
1:下列哪项不是影响现患数升高因素()
A:病程廷长
B: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
C:新病例增加
D:病例迁出
答案:病例迁出
2:罹患率适用于()、()内疾病频率的测量。()
A:长时间
B:小范围
C:短时间
D:大范围
答案:小范围
短时间
3:疾病的时间分布特点包括:()
A:短期波动
B:季节性
C:周期性
D:长期变异
答案:短期波动
季节性
周期性
长期变异
4:疾病流行强度分为:()
A:散发
B:流行
C:大流行
D:暴发
答案:散发
流行
大流行
暴发
5:风险(risk)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和时间段内,某种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A:对
B:错
答案:对
第四章单元测试
1:描述性研究又称描述流行病学。()
A:对
B:错
答案:对
2:抽样调查按一定的概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独特特征的一部分人(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称为抽样调查。()
A:对
B:错
答案:错
3:若研究总体已具备某种排序或编号,系统抽样与单纯随机抽样相比可省去编号和抽样的烦恼,是一种更简单的抽样方法。()
A:对
B:错
答案:对
4:现况研究的用途主要为:()
A: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
B:了解疾病和病因的分布状况为疾病防制工作提供依据。
C:评价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效果。
D:早期发现病人
答案: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
了解疾病和病因的分布状况为疾病防制工作提供依据。
评价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效果。
早期发现病人
5:单纯随机抽样是所有抽样方法中()、()的方法。()
A:最简单
B:最基本
C:最基础
D:最难设计
答案:最简单
最基本
第五章单元测试
1:病例对照研究之所以需要设立对照组,是因为()。
A:某些研究因素在两组可比
B:设立比较组,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C:设立对照增大样本,可达到统计学要求
D:借助于具有可比性的对照中的暴露,正确评估病例中的暴露,判断两组暴露有否差别
E:比较两组中的发病比例,以判断暴露于疾病之间的关联
答案:设立比较组,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借助于具有可比性的对照中的暴露,正确评估病例中的暴露,判断两组暴露有否差别
2:某研究得出某因素与疾病的联系,OR=1.1,95%CI为0.7~1.5,这意味着()
A:总体OR值95%的可能是错误的
B:总体OR值在0.7~1.5的机会为95%
C:总体OR值说明该因素与疾病无关,而95%CI说明有联系
D:存在偏倚的可能性为95%
E:OR值正负联系均存在
答案:总体OR值在0.7~1.5的机会为95%
3:一项病例对照研究,500名病例中有暴露史者400例,而500名对照中有暴露史者有100例,则有暴露史者的发病率为()
A:80%
B:40%
C:20%
D:100%
E:无法计算
答案:无法计算
4:下列哪项不属于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是()
A:相对经济
B:根据所得结果可以估计相对危险度
C:可计算发病率
D:选择无病者作为对照
E:对暴露因素的估计可能存在偏性
答案:可计算发病率
5:假定研究表明,60%的胃癌病人胃黏膜表面可检出幽门螺旋杆菌,而无胃癌的对照组只有10%的可检出幽门螺杆菌,据此认为幽门螺杆菌是胃癌发病的病因,请问此结论()
A:对
B:错
答案:错
第六章单元测试
1:队列研究是()。
A:由“因”推“果”
B:由“果”推“因”
C:描述“因”和“果”在某一时点的分布
D:由“果”推“因”后再由“因”推“果”
答案:由“因”推“果”
2:在队列研究中,估计某因素与某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是()。
A:OR
B:RR
C:总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
D:暴露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
答案:RR
3:为探讨孕妇感染艾滋病毒对胎儿的影响,研究者选择了100例确诊有艾滋病毒感染史的孕妇,同时选择了同期同医院确诊无艾滋病毒感染史的孕妇,然后追踪两组孕妇的胎儿出生的情况,这种研究方法是()。
A:临床试验
B:队列研究
C:现况调查
D:病例对照研究
答案:队列研究
4:相对危险度是()。
A:病例组暴露比例与对照组暴露比例之比
B:病例组暴露比例与对照组暴露比例之差
C: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相应率之比
D: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相应率之差
答案: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相应率之比
5:队列研究的优点包括()。
A:较适用于罕见病
B:由“因”至“果”观察
C:能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
D:能直接估计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强度
答案:由“因”至“果”观察
能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
能直接估计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强度
第七章单元测试
1:关于临床试验的对照组,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为患病的病人组成,但处理因素与试验组不同
B:由人群中的非病例组成
C:与病人同时入院的非某病的病例
D:患某病的较轻型病例
答案:为患病的病人组成,但处理因素与试验组不同
2:下列哪项研究目的是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A:评价病例暴露危险因素的比例
B:分析危险因素暴露的结局
C:评价某种预防措施的效果
D:筛查早期患者
答案:评价某种预防措施的效果
3: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人群的最大区别是:()
A:年龄不同
B:目标人群不同
C:干预措施不同
D:观察指标不同
答案:干预措施不同
4:对一种新研发的药物效果进行双盲研究是指:()
A:设计者和受试者均不知道哪些患者接受新药物,哪些患者接受安慰剂
B:设计者和数据分析者均不知道哪些患者接受新药物,哪些患者接受安慰剂
C:设计者和观察者均不知道哪些患者接受新药物,哪些患者接受安慰剂
D:受试者和观察者均不知道哪些患者接受新药物,哪些患者接受安慰剂
答案:受试者和观察者均不知道哪些患者接受新药物,哪些患者接受安慰剂
5:在临床试验中常用的随机化分组方法有哪些?()
A:单纯随机化
B:区组随机化
C:分层随机化
D:多阶段抽样
答案:单纯随机化
区组随机化
分层随机化
第八章单元测试
1:
下列关于偏倚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系统误差
B:属于随机误差
C:偏倚是可以完全消除的
D:失访属于混杂偏倚
答案:属于系统误差
2:下列属于选择偏倚的是()
A:回忆偏倚
B:入院率偏倚
C:发表偏倚
D:混杂偏倚
答案:入院率偏倚
3: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程度,受到其他因素的歪曲或干扰而产生的系统误差,属于()
A:混杂偏倚
B:选择偏倚
C:信息偏倚
D:报告偏倚
答案:混杂偏倚
4:选择偏倚的种类包括()
A:诊断性怀疑偏倚
B:检出偏倚
C:测量偏倚
D:混杂偏倚
E:回忆偏倚
答案:诊断性怀疑偏倚
检出偏倚
5:健康工人效应属于
A:混杂偏倚
B:选择偏倚
C:信息偏倚
D:易感性偏倚
答案:选择偏倚
易感性偏倚
第九章单元测试
1:Mill准则不包括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同异共用法
D:因果关系的时序性
答案:因果关系的时序性
2:下列方法因果论证强度最高的是
A:病例报告
B:现况研究
C:病例对照研究
D:队列研究
答案:队列研究
3:概率论的因果观抛弃的是(),认为病因是使结果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
A:充分病因
B:必要病因
C:充分必要病因
D:唯一病因
答案:充分病因
4:结核菌是结核病的
A:充分病因
B:必需病因
C:充分必需病因
D:唯一病因
答案:必需病因
5:柯氏法则必须满足的4项条件包括
A:每一例病人体内都可以分离到该病菌
B:该病菌可以在体外培养数代
C:培养了数代的细菌可以使实验动物引发同样的疾病
D:被接种的动物中可以分离到同样的细菌
答案:每一例病人体内都可以分离到该病菌
该病菌可以在体外培养数代
培养了数代的细菌可以使实验动物引发同样的疾病
被接种的动物中可以分离到同样的细菌
第十章单元测试
1:阳性预测值指试验阳性者中()者所占的百分比。
A:真阳性
B:假阳性
C:真阴性
D:假阴性
答案:真阳性
2:串联试验可以提高诊断方法的:()
A:特异度
B:灵敏度
C:约登指数
D:一致性
答案:特异度
3:灵敏度是指:()
A:试验检出阳性的人数占有病者总数的比例
B:筛检阴性者中真正成为非病人的可能性
C:筛检方法能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地判为阳性的能力
D:试验检出阳性的人数占无病者总数的比例
答案:筛检方法能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地判为阳性的能力
4:下列哪项属于筛检试验可靠性的指标()
A:灵敏度
B:特异度
C:Kappa值
D:预测值
答案:Kappa值
5:对漏诊后有一定危险的疾病要求诊断试验:()
A:灵敏度高些
B:特异度高些
C:假
如无法购买,请复制网址,换浏览器打开
做题有答案,效率提高!使用过程中有疑问联系QQ55089918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