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单元测试
1、病理生理学大量研究成果主要来自()。
A:流行病学调查
B:动物实验研究
C:临床观察病人
D:推理判断
E:临床实验研究
正确答案:动物实验研究
2、《病理生理学》课程的内容包括()。
A:疾病概论
B:疾病治疗学
C:基本病理过程
D:系统病理生理学
E:水肿
正确答案:疾病概论
基本病理过程
系统病理生理学
3、不同疾病过程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性改变称为()。
A:病理状态
B:病理过程
C:病理反应
D:病理障碍
E:病理表现
正确答案:病理过程
4、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
A:诊断疾病
B:研究疾病的表现
C:揭示疾病的机制与规律
D:研究疾病的归转
E:探索治疗疾病的手段
正确答案:揭示疾病的机制与规律
5、病理生理学是()。
A:以动物疾病模型阐述人类疾病规律的学科
B:主要从功能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
C:从形态角度解释病理过程的学科
D:解释临床症状体征的桥梁学科
E:多种学科综合解释疾病规律的边缘学科
正确答案:主要从功能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
6、下列哪项中不属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范畴()。
A: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B: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发生机制
C: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
D: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E:疾病的治疗方法
正确答案: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疾病的治疗方法
7、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动物实验
B:尸体解剖
C:临床观察
D:流行病学研究
E:细胞分子病理学研究
正确答案:动物实验
临床观察
流行病学研究
细胞分子病理学研究
8、病理生理学教学主要包括()。
A:总论—疾病的普遍规律
B:基本病理过程
C:各系统、器官的共同病理过程
D:各种疾病的病理生理
E:各种症状和体征的机制疾病
正确答案:总论—疾病的普遍规律
基本病理过程
各系统、器官的共同病理过程
9、休克是一种疾病。()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10、冠心病是一种病理过程。()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一章单元测试
1、最容易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水钠紊乱是
A:高渗性脱水
B:等渗性脱水
C:低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水肿
正确答案:低渗性脱水
2、可以引起细胞肿胀的水钠代谢紊乱是
A:高渗性脱水
B:等渗性脱水
C:低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水肿
正确答案:低渗性脱水
水中毒
3、沙漠迷路最易引起
A:高渗性脱水
B:等渗性脱水
C:低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水肿
正确答案:高渗性脱水
4、高钾血症对心脏兴奋性的影响是
A:升高
B: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E:没有影响
正确答案:先升高后降低
5、与水肿的发生机制相关的有
A: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
B:钠水潴留
C:血浆蛋白随尿液大量流失
D:淋巴管扩张
E:静脉栓塞
正确答案: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
钠水潴留
血浆蛋白随尿液大量流失
静脉栓塞
6、急性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都可使心肌细胞的传导性升高。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7、高渗性脱水的病人会出现口渴和尿量减少。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8、成人严重腹泻可以引起
A:口渴
B:肌无力
C:心电图出现高尖T波
D:心电图出现U波
E:尿量减少
正确答案:口渴
肌无力
心电图出现U波
尿量减少
9、高渗性、低渗性、高渗性脱水严重都可因血容量降低而引起休克。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10、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A:组织液的生成大于回流
B: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C:肾小管重吸收增多
D:静脉压升高
E:肾脏的球-管失衡
正确答案:肾脏的球-管失衡
第二章单元测试
1、下列哪项不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
A:剧烈呕吐
B:应用碳酸酐酶抑制剂
C:醛固酮分泌过多
D:低钾血症
E:大量输入柠檬酸盐抗凝的库存血
正确答案:应用碳酸酐酶抑制剂
2、急性呼吸性碱中毒时起主要作用的缓冲物质是
A:H2CO3
B:H2PO4–
C:有机磷酸
D:HPr
E:HHb及HHbO2
正确答案:HHb及HHbO2
3、反常性碱性尿可见于
A:摄入大量盐酸精氨酸
B:肾小管性酸中毒
C:过多使用碳酸酐酶抑制剂
D:低血钾
E:高血钾
正确答案:肾小管性酸中毒
过多使用碳酸酐酶抑制剂
高血钾
4、单纯性呼吸性碱中毒时不可能出现哪种变化
A:PH升高
B:PaCO2降低
C:SB降低
D:BB降低
E:BE为正值
正确答案:BE为正值
5、代谢性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表现为
A:
心率增快
B:
心肌收缩力增强
C:
外周血管扩张
D:
血钾降低使体钾总量减少
正确答案:
外周血管扩张
6、当化验显示PaCO2升高,血浆[HCO3–]减少时,可诊断为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其他都不是
正确答案:其他都不是
7、pH值、[HCO3–]和PaCO2均正常时,也不能排除酸碱平衡紊乱发生的可能性。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8、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时血浆pH就明显降低。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9、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常见于
A:缺氧
B:饥饿
C:严重腹泻
D:严重肾衰竭
E:摄入大量水杨酸制剂
正确答案:严重腹泻
10、某溺水窒息患者,经抢救后其血气分析结果为:pH7.15,PaCO280mmHg,HCO3–27mmol/L,可诊断为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D:急性呼吸性碱中毒
E: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正确答案: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第三章单元测试
1、与血浆胆固醇逆转运最相关的脂蛋白是
A:乳糜微粒
B:极低密度脂蛋白
C:低密度脂蛋白
D:中密度脂蛋白
E:高密度脂蛋白
正确答案:高密度脂蛋白
2、与高脂蛋白血症发生机制无关的是
A:外源性脂质摄入过多
B:内源性脂质合成增多
C:血浆脂质转运加快
D:血浆脂质分解代谢能力降低
E:LDL受体表达减少或活性降低
正确答案:血浆脂质转运加快
3、脂蛋白代谢途径有
A:外源性代谢途径
B:内源性代谢途径
C:胆固醇逆转运
D:肝源性代谢途径
E:肠源性代谢途径
正确答案:外源性代谢途径
内源性代谢途径
胆固醇逆转运
4、习惯于久坐不动的人比坚持体育锻炼者的血脂水平容易升高。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除了环境因素作用外,大部分原发性高脂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所致。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6、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病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
A:LDL受体
B:脂蛋白脂酶
C:载脂蛋白B100
D:载脂蛋白CⅡ
E:载脂蛋白E
正确答案:LDL受体
7、关于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CM升高
B:VLDL升高
C:LDL升高
D:CM和VLDL均升高
E:VLDL和LDL均升高
正确答案:LDL升高
8、关于Ⅳ型高脂蛋白血症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TC升高
B:TG升高
C:TC和TG均升高
D:TC降低,TG升高
E:TC升高,TG降低
正确答案:TG升高
9、脂代谢紊乱导致的高脂蛋白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最基本的危险因素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10、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损斑块的特点是
A:脂质核具有偏心性
B:脂质核体积相对小
C:纤维帽薄而不均匀
D:斑块内有大量炎性细胞聚集
E:斑块内有大量的新生血管
正确答案:脂质核具有偏心性
纤维帽薄而不均匀
斑块内有大量炎性细胞聚集
斑块内有大量的新生血管
第四章单元测试
1、下列哪项缺氧一般无发绀
A:窒息
B:呼吸功能不全
C:组织用氧障碍
D:静脉血掺杂
E:心功能不全
正确答案:组织用氧障碍
2、患儿,男,2岁半,因“误服氰化钾10分钟”急诊入院。呼吸急促,皮肤湿冷,四肢抽动。体查:体温36.1℃,脉搏144次/min,呼吸46次/min意识不清。患儿发生缺氧的主要机制是
A:血液运送氧的能力下降
B:动脉氧分压降低
C:微循环灌流障碍
D: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发生障碍
E:代谢性酸中毒
正确答案: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发生障碍
3、低张性、血液性、组织性缺氧时均可发生变化的血氧指标是
A:动-静脉氧含量差
B:动脉血氧饱和度
C:动脉血氧分压
D:血氧容量
E:动脉氧含量
正确答案:动-静脉氧含量差
4、动脉血氧分压是指
A: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
B:溶解在动脉血液中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
C:血红蛋白和氧结合力的大小
D: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02的毫升数
E:血液中化学结合的氧所产生的张力
正确答案:溶解在动脉血液中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
5、决定组织供氧量的因素为
A:动脉血氧分压
B:动脉血氧含量
C:血氧容量
D:组织血流量
E: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正确答案:动脉血氧分压
动脉血氧含量
血氧容量
组织血流量
6、计算组织耗氧量的指标有
A:动脉血氧分压
B:动脉血氧饱和度
C: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D:组织血流量
E:血氧容量
正确答案: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组织血流量
7、紫绀的病人一定有缺氧。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8、P50是指
A:血氧饱和度达50%时的氧分压值
B:氧含量50%时氧分压值
C:氧容量50%时氧分压值
D:溶解氧量50%时氧分压值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的50%时氧分压值
正确答案:血氧饱和度达50%时的氧分压值
9、慢性缺氧使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明显增加的主要机制是
A:刺激肝脏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生成增加
B:刺激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与释放
C:抑制脾和肝对红细胞的破坏
D:增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的生理效应
E:交感神经兴奋、肝脾储血库收缩
正确答案:刺激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与释放
10、下列哪种情况可引起”肠源性紫绀”
A:一氧化碳中毒
B:氰化物中毒
C:氧中毒
D:亚硝酸盐中毒
E:肠道内毒素中毒
正确答案:亚硝酸盐中毒
第五章单元测试
1、发热体温上升期不存在的表现有
A:皮肤血管扩张
B:产热大于散热
C:寒战
D:立毛肌收缩
E:畏寒
正确答案:皮肤血管扩张
2、下面哪种情况下导致的体温升高属于发热
A:剧烈运动后
B:先天性无汗腺
C:妇女月经前期
D:大叶性肺炎
E:中暑
正确答案:大叶性肺炎
3、发热中枢的负调节介质是
A:cAMP
B:前列腺素E
C:精氨酸加压素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E:一氧化氮
正确答案:精氨酸加压素
4、过热见于
A:广泛鱼鳞病
B:甲状腺功能亢进
C:先天性汗腺缺乏
D:中暑
E:剧烈运动
正确答案:广泛鱼鳞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
先天性汗腺缺乏
中暑
5、下列属于发热激活物的是
A:细菌
B:病毒
C:内皮素
D:抗原抗体复合物
E:本胆烷醇酮
正确答案:细菌
病毒
抗原抗体复合物
本胆烷醇酮
6、有关发热的描述,下面哪一项是最准确的?
A: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所致
B:体温超过正常值0.5℃
C:产热超过散热
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
正确答案: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
7、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除了全菌体致热外,其代谢产物外毒素也是重要的致热物质。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8、热限是指发热时
A:体温升高持续时间受限制
B:体温升高的高度限于一定水平
C:发热激活物的强度受限制
D:内生致热原产生的量受限制
E:内生致热原的作用受限制
正确答案:体温升高的高度限于一定水平
9、患者,女,49岁,一个月来经常出现晚上体温升高,维持38.6℃左右,伴有头晕,多汗,体重下降,性情急躁,心慌,眼球突出等症状,经医院检查结果显示血清总T3、总T4、游离T3、游离T4水平均升高,诊断为“甲状腺机能亢进“,该患者体温升高属于
A:被动性体温升高,与调定点相适应
B:生理性体温升高,与调定点水平一致
C:调节性体温升高,与调定点相适应
D:被动性体温升高,超过调定点水平
E: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调定点水平
正确答案:被动性体温升高,超过调定点水平
10、最常见的外致热原是
A:外毒素
B:螺旋体
C:真菌
D:疟原虫
E:内毒素
正确答案:内毒素
第六章单元测试
1、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
A:微循环灌流量减少引起的细胞损伤
B:缺血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所致的细胞功能代谢紊乱
C:缺血后恢复血流引起的后果
D:缺血后恢复血流损伤加重
E:在灌注后引起的损伤
正确答案:缺血后恢复血流损伤加重
2、下列哪个选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A:
所有缺血的组织器官在血流恢复后都会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
B:
缺血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
C:
心、脑较其他器官易发生再灌注损伤
D:
A低温(250C)低压灌注可诱发再灌注损伤
E:
高钙灌注可减轻再灌注损伤
正确答案:
心、脑较其他器官易发生再灌注损伤
3、下列哪项不是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
A:黄嘌呤氧化酶增加
B:线粒体功能障碍
C:儿茶酚胺代谢增加
D:细胞内酸中毒
E:中性粒细胞激活
正确答案:细胞内酸中毒
4、自由基通过哪些反应导致对膜的损伤?
A:脂肪酸氧化
B:蛋白质–蛋白质交联
C:脂质–蛋白质交联
D:脂质–脂质交联
E:氧化巯基,形成二硫键
正确答案:脂肪酸氧化
蛋白质–蛋白质交联
脂质–蛋白质交联
脂质–脂质交联
氧化巯基,形成二硫键
5、细胞内钙超载的机制是:
A:Na+/Ca2+交换异常
B:缺血时间过长
C:线粒体及肌浆网膜损伤
D:无复流现象
E:细胞膜损伤
正确答案:Na+/Ca2+交换异常
如无法购买,请复制网址,换浏览器打开
做题有答案,效率提高!使用过程中有疑问联系QQ55089918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