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单元测试
1、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都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独特的研究方法。()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奥斯丁主张严格区分法律和道德,将法理学的研究范围限定于实然法,而不是应然法,即“恶法亦法”。()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当代法理学的研究范围实现了一个从知识传播角色到理论探索角色的转变。()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在德国思辨哲学传统下,法哲学归属于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法理学既是法学的基础入门学科,又是法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6、法理学是从微观的、局部的角度研究法律现象,而不是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来研究法律现象。()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7、法理学提供的不是法的具体的、实用的知识,而是法的抽象的、基础的理论。()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8、法理学的理论对法学研究不具有方法论价值。()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9、法学家在法学研究中所坚持或遵循的意识形态,直接决定着其观察思考解决各种法律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10、法的概念问题是最为核心的问题,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要是以对法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的理论认识为基础。()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11、法的价值有秩序、正义两个基本价值,秩序是法的最高价值,正义是法的首要价值。()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12、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法学方法论原则的理论基础,发挥着导向作用;而后者是前者在法学研究中的具体表现,是法学方法论的主干部分。()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13、价值分析法探索阶级社会中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历史演变规律的基本主线。()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14、阶级分析方法在法学研究和实践中,在法律价值的批判、证成、选择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15、法理学学科的创始人是()。
A:边沁
B:奥斯丁
C:孔德
D:穗积陈重
正确答案:奥斯丁
16、奥斯丁的理论贡献是()。
A:法律命令说
B:“恶法亦法”
C:分析方法
D:分权学说
正确答案:法律命令说
“恶法亦法”
分析方法
17、奥斯丁的代表作()。
A:《法理学的范围》
B:《政府论》
C:《法律的概念》
D:《国家与法权理论》
正确答案:《法理学的范围》
18、奥斯丁在西方法学流派上属于()。
A:法律实证主义
B:分析法学派
C:法律现实主义学派
D:自然法学派
正确答案:法律实证主义
分析法学派
19、在我国,最早使用“法理学”一词的学者是()。
A:李达
B:梁启超
C:孙国华
D:沈宗灵
正确答案:梁启超
20、法理学的学科性质()。
A:法学的一般理论
B:法学的基础理论
C:法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D:法学的意识形态
正确答案:法学的一般理论
法学的基础理论
法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法学的意识形态
21、法的本体范畴中,()是基石范畴。
A:法律行为
B:法律关系
C:法律责任
D:权利义务
正确答案:权利义务
22、法的历史论问题包括()。
A:法的起源
B:法的历史类型
C:法系
D:法律发展
正确答案:法的起源
法的历史类型
法系
法律发展
23、法的实施包括()等主要环节。
A:守法
B:执法
C:司法
D:法律监督
正确答案:守法
执法
司法
法律监督
24、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在法学研究中,就必须坚持()。
A: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B: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
D:坚持事物是发展的观点
正确答案: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
坚持事物是发展的观点
25、下列哪些属于实证分析方法()。
A:概念分析法
B:社会调查法
C:经济分析法
D:比较研究方法
E:历史研究方法
正确答案:概念分析法
社会调查法
经济分析法
比较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方法
第二章单元测试
1、法律演进是面向现在及未来的概念,关注法律制度在当下所发生的以及面向未来所可能发生的动态的进步过程;法律发展是一个面向过去的概念,关注的是一种已经处于定型化的法律制度的既有发展实况。()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2、经济与人权是启动法律全球化的两个重要支点,也是法律全球化的两个重要基础与基本方面。()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法系不同于法的历史类型,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与我们通常所讲的“法律体系”是相同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德国比较法学家茨威格将法系分为八类:即罗马法系、日耳曼法系、北欧法系、普通法系、社会主义法系、远东法系、伊斯兰法系和印度法系。()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普通法法系国家,判例是正式意义的法律渊源之一,没有制定法。()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6、法律继承是一种共时性思维,社会生活条件的历史延续性决定了法律继承的客观存在。()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7、法律移植是一种历时性思维,社会发展和法律演进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法律移植的必然性。()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8、一般说来,法治改革的重心是法律体系的重构,法律精神的转换以及体制机制的变革。()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9、法国比较法学家达维德划分法系的第二个标准是法律概念与技术因素,包括()。
A:法律词汇
B:法律结构
C:法律渊源的等级
D:法官、律师等所运用的方法
正确答案:法律词汇
法律结构
法律渊源的等级
法官、律师等所运用的方法
10、法律继承是法律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可继承的内容包括()。
A:法律技术和概念
B:反映市场经济的法律原则和规范
C:反映民主政治规律的法律原则和规范
D:有关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的法律规定
正确答案:法律技术和概念
反映市场经济的法律原则和规范
反映民主政治规律的法律原则和规范
有关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的法律规定
11、法律移植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A:要注意国外法与本国法之间的同构性和兼容性
B:要注意外来法律的本土化
C:要注意法律移植的先进性
D:要注意法律移植的超前性
正确答案:要注意国外法与本国法之间的同构性和兼容性
要注意外来法律的本土化
要注意法律移植的先进性
要注意法律移植的超前性
第三章单元测试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在西方历史上,这是法治论的第一个经典性论述。()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法治的核心是制约权力。()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3、德治是人治的理想模式。()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是分权学说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权力制衡理论。()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6、“法制”一词,在静态意义上是指法律和制度;在动态意义上指的法制系统,即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等各个环节构成的一个系统。()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8、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法治中国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9、科学立法环节的核心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10、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正司法环节的核心是,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11、法治的实体原则,包括()。
A:控权原则
B:人权原则
C:司法威权
D:正当法律程序
正确答案:控权原则
人权原则
12、法治的形式原则,包括()。
A:控权原则
B:人权原则
C:司法威权
D:法律的德性
正确答案:司法威权
法律的德性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C: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正确答案: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14、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指()。
A: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B: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C: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D: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E: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正确答案: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1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包括()。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C: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E: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正确答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A:科学立法
B:严格执法
C:公正司法
D:全民守法
正确答案: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17、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的法定环节包括()。
A:公众参与
B:专家论证
C:风险评估
D:合法性审查
E:集体讨论决定
正确答案:公众参与
专家论证
风险评估
合法性审查
集体讨论决定
18、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提出了()。等方面的改革重点。
A: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B: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C: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D: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正确答案: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19、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体现在党()上。
A:领导立法
B:保证执法
C:支持司法
D:带头守法
正确答案:领导立法
保证执法
支持司法
带头守法
第四章单元测试
1、法律共同体是由以法律为业的人因为职业的接近和目标的一致而自然地或者通过一定制度的力量形成的职业群体。()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程序中立是正当法律程序的构成要件之一。()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法律思维追求科学意义上的“真”,而不是程序中的“真”。()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法律职业群体并非等同于法律职业共同体或会自然过渡到法律职业共同体。()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是为限制裁判者的恣意,保障个人权利,通过角色分工与意见交涉,以特定形式表现出来的理性选择过程。
A:正当法律程序
B:立法程序
C:行政程序
D:诉讼程序
正确答案:正当法律程序
6、以下哪一项属于法律思维要遵循的规则()?
A:客观性优于合法性
B:程序公正优于实体公正
C:个案正义优先于普遍正义
D:结论优于理由
正确答案:程序公正优于实体公正
7、从律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来说,其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
A: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B:保障司法公正
C:忠于国家和政府利益生理状态
D:遵守法律
正确答案: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8、法律职业的特征包括()。
A:专业性
B:自治性
C:公共性
D:确定性
正确答案:专业性
自治性
公共性
9、正当法律程序应当遵循的四个底线正义原则是()。
A:决断中立
B:程序参与
C:决断理性
D: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决断中立
程序参与
决断理性
说明理由
10、法律职业伦理具体包括()。
A:关怀人文
B:维护正义
C:忠于法律
D:维护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团结和声誉
正确答案:关怀人文
维护正义
忠于法律
维护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团结和声誉
第五章单元测试
1、法律判断中,人们首先面对的是事实,但是,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社会事实的复杂性,有的时候,法官在没有事实的情况下也要做出判断。()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2、为总结审判经验,统一法律适用,提高审判质量,维护司法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等法律规定,我国的最高人民法院建立指导案例制度,这一制度从本质上说就是判例法制度,所以说,中国也有判例法。()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3、法律事实是否出现,取决于判断者把客观事实与法律规则如何关联起来理解,使个案事实一般化是小前提建构的核心。()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涵摄是将经过分解的个案事实,归入或者说涵摄到法律的事实构成当中去的一个过程。按照形式逻辑的观点,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个案事实的外延真包含于法定的事实构成的外延。()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建构小前提的过程:不是客观事实—证明事实—法律事实;而是客观事实—法律事实—证明事实。()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6、构建小前提所运用的方法,发生于由客观事实到法律事实,由法律事实到证明事实这两个层面,但主要在前一层面。()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7、我们常说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中所提到的“事实”,应该是指:()。
A:客观事实
B:法律事实
C:证明事实
D:既成事实
正确答案:证明事实
8、法律方法(司法方法)是指法律职业者认识、判断、处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专门方法。其主要特点有:()。
A:专业性
B:法律性
C:实践性
D:理论性
正确答案:专业性
法律性
实践性
9、从法律方法与法治的关系这一角度来看,法律方法的意义包括以下哪几项内容:()。
A:保证法律人较为准确地理解法律、解释法律和事实的法律意义,从而在成文法律与事实之间架构起一座桥梁,使共性法律与个案间建立起逻辑联系,使纠纷在法律范围内得到解决。
B:法律方法能排除人们对法律的任意理解,它为防止专断与任意设置了“思维方式”的藩篱。
C:法律方法提升了法律人处理纠纷的能力,从而增大了法律的自生能力和适应复杂社会的功能。
D:为司法提供正当性的判决依据。
正确答案:保证法律人较为准确地理解法律、解释法律和事实的法律意义,从而在成文法律与事实之间架构起一座桥梁,使共性法律与个案间建立起逻辑联系,使纠纷在法律范围内得到解决。
法律方法能排除人们对法律的任意理解,它为防止专断与任意设置了“思维方式”的藩篱。
法律方法提升了法律人处理纠纷的能力,从而增大了法律的自生能力和适应复杂社会的功能。
为司法提供正当性的判决依据。
10、法律判断过程中,由法律事实到证明事实过程的表述中,正确的观点是()。
A:证明客观事实是否存在,视所求真的类型而有所不同。
B:求事实的物质性之真(通过实物证据)要运用观察、实验、鉴定等方法。
C:求事实的言辞性之真(通过言辞证据)要运用归纳,演绎,尤其是设证等方法。
D:可以使用解释或诠释等评价方法。
正确答案:证明客观事实是否存在,视所求真的类型而有所不同。
求事实的物质性之真(通过实物证据)要运用观察、实验、鉴定等方法。
求事实的言辞性之真(通过言辞证据)要运用归纳,演绎,尤其是设证等方法。
第六章单元测试
1、作为方法的法律发现,以司法过程为背景。()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司法意义上的法律发现,是寻找裁判大前提的过程。()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法律发现的结果,只能表现为法律规范明确,可以直接作为裁判的大前提。()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法律发现的范围,与一个国家法的渊源没有关系。()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法律发现具有方法属性。()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6、当代我国法的正式渊源以制定法为主,还包括规范性司法解释、国际条约、国家政策、指导性案例等。()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7、在法律秩序正常状态下,法律发现的顺序是规则优先于原
如无法购买,请复制网址,换浏览器打开
做题有答案,效率提高!使用过程中有疑问联系QQ55089918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