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单元测试
1、问题:《史记•黥布传》:“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这样断句是正确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2、问题:下列著作是文言的是()。
A:《古文观止》
B:《战国策》
C:《水浒传》
D:《聊斋志异》
正确答案:《古文观止》
《战国策》
《聊斋志异》
3、问题:《世说新语》是文言。()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问题:古代汉语的研究对象是文言和古白话。()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问题:
一般来说,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之前汉民族使用的语言是古代汉语,包括上古汉语、中古汉语与近古汉语;之后,则为现代汉语。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第二章单元测试
1、问题:
“右文说”的核心内容是说声符具有表意功能,因为声符在右,所以叫右文说。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问题:
声符偏居一角的形声字有()
A:徒;
B:旗;
C:旌;
D:施。
正确答案:徒;
旗;
旌;
施。
3、问题:
文字学家唐兰在评价殷墟卜辞研究时说:“自雪堂(罗振玉号)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号)继以考史,彦堂(董作斌号)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号)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问题:
“青”为声符的字多含有美好的意思,“戋”为声符的字多含有小的意思。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问题:
同是行走,追、还从辵,赶、趋从走,往、復从彳,跟、踪从足。歸、歴从止。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6、问题:
新,取木也。——《说文》由此可知“新”是“薪”的古字。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7、问题:
“辟”字,本义为“法律、法规”,由于不断演化,就有了躲避、开辟、偏僻、便嬖(bì)、譬如等项意义,为了分担其过重的负担,就分别造了避、辟、僻、嬖、譬等新字。这些新字都可以看成“辟”的今字。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8、问题:
“奴、婢、妃、媵”这四个从女的字表示身份地位。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9、问题:
在汉字发展史上,汉字形体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一次是由小篆变为隶书,一次是由隶书变为楷书。其中第一次变化是革命性的变化。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10、问题:
从的甲骨文看,“乳”本义为喂奶。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第三章单元测试
1、问题:
“唯”和“诺”都是古汉语中的应答词,由于受等级观念的影响而用于不同的场合和对象。“诺”一般用于应答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2、问题:在先秦,“疾”和“病”二者都表示“生病”的意思,是同义词。但它们的含义深浅程度不同。“疾”是一般的生病,“病”是重病。()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问题:“极”的本义是()。
A:君位;
B:标准;
C:脊檩;
D:很
正确答案:脊檩;
4、问题:
干宝的《搜神记》是文言。()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问题:
“售”在上古汉语里经常是卖得出去的意思,强调的是卖的结果,而不是动作。可以引申为科举考试考中了,考不中就叫“不售”。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第四章单元测试
1、问题:
下列各句,属于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且宾语前置的是()
A: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B:盂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战国策•齐策》);
C: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D:方此时也,尧安在?(《韩非子•难一》)。
正确答案: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盂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战国策•齐策》);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方此时也,尧安在?(《韩非子•难一》)。
2、问题:
属于“见”字式被动句的是()
A: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孟子•尽心下》);
B: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韩非子•说林上》);
C:汝可疾去矣,且见禽。(《史记•商君列传》);
D:见犯乃死。《汉书•李广苏建传》)。
正确答案: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孟子•尽心下》);
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韩非子•说林上》);
汝可疾去矣,且见禽。(《史记•商君列传》);
见犯乃死。《汉书•李广苏建传》)。
3、问题:
下列各句,含有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是()
A: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B: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微子》);
C: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D: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正确答案: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微子》);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4、问题:
下列不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的是()
A: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
B: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礼记•礼运》);
C: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D: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正确答案: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5、问题:
下列各句,属于名词用作状语的是()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B: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肩举驴上。(马中锡《中山狼传》);
C: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D: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正确答案: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肩举驴上。(马中锡《中山狼传》);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第五章单元测试
1、问题:
《<毛诗传>笺》的作者是()
A:毛亨;
B:郑玄;
C:孔颖达;
D:陆德明。
正确答案:郑玄;
2、问题:
《毛诗正义》的组成部分有()
A:毛传;
B:郑笺;
C:孔疏;
D:陆德明的注音。
正确答案:毛传;
郑笺;
孔疏;
陆德明的注音。
3、问题:
“曰、为、谓之”这几个词不仅用来释义,而且用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后面。略等于现在的“叫做”。()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问题:《礼记•学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这就是说,小孩读书一年以后,要考查“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给经典断句的能力。()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问题:正因为直译与意译各有优缺点,因此在古文的翻译中,通常采用能直译的直译,但能直译的句子毕竟不是太多,实践中常常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方式。
()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第六章单元测试
1、问题:纪事本末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一书备诸事之本末”,二是“一书具一事之本末”。下列作品不属于“一书备诸事之本末”纪事本末体的是?()
A: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B:清傅恒的《平定准噶尔方略》;
C:明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
D:清高士奇的《左传纪事本末》;
正确答案:清傅恒的《平定准噶尔方略》;
2、问题:
下列作品属于编年体的是()
A:《春秋》;
B:《左传》;
C:《资治通鉴》;
D:《汉书》。
正确答案:《春秋》;
《左传》;
《资治通鉴》;
3、问题:"其中A、B为并提的词语,x、y为分别叙述的词语例如:
风(A)霜(B)高(x)洁(y)→风(A)高(x)+霜(B)洁(y)()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问题:根据赋体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特点,我们把它分为四种类型,即骚赋、古赋、骈赋(俳赋)和文赋。。()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问题:赋最早是《诗经》的一种艺术手法,后来演化为文体,是出现于战国后期,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刘勰解释这种文体为:“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第七章单元测试
1、问题:在“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中破读为去声。()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问题:甲种句五言第四字拗,对句乙种句第三字救;甲种句七言第六字拗,对句乙种句第五字救。()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问题:“白”是入声字,那凡是以“白”作声旁的字,就都是入声字。()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问题: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我们一般说的古汉语的声调就是指平上去入这四个声调()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问题:“平仄”是古人将中古四声区分开的两种性质不同的声调。“平”即平声,包括阳平和阴平。“仄”即不平,包括上、去、入三声。()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第八章单元测试
1、问题:
对上古音声母提出卓越见解的学者有:()
A:国讳
B:家讳
C:圣讳
D:官讳
正确答案:家讳
2、问题:
来源于职业的姓氏有()
A:陆;
B:卜;
C:祝;
D:陶。
正确答案:陆;
卜;
祝;
陶。
3、问题:春秋时期,晋鲁两国可以通婚。()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问题:“所以后人称呼陶渊明为“靖节先生”,其中的“靖节”为谥号,但这并非属于公谥,是来源于朋友门人的私谥。()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问题:明清的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可以用年号来称代明清的帝王。()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