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单元测试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A:18世纪40年代
B:19世纪90年代
C:19世纪70年代
D:19世纪40年代
正确答案:「19世纪40年代」
2、马克思一生的两大理论发现是()
A: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B:科学社会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C: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D:科学唯物主义和劳动价值论
正确答案:「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A:实践性
B:阶级性
C:科学性
D:人民性
正确答案:「实践性;
科学性;
人民性」
4、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没有过时,是因为在当今仍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主要表现在()
A: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人类进步的科学真理
B: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C: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人类进步的终极真理
D: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正确答案:「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人类进步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5、()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A:《资本论》第一卷
B:《法兰西内战》
C:《神圣家族》
D:《共产党宣言》
正确答案:「《共产党宣言》」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
B:否定和肯定的观点
C: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正确答案:「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A: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B: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D: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正确答案:「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有首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人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具有()
A:有限性
B:客观性
C:相对性
D:可知性
正确答案:「相对性」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正确答案:「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5、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时,强调要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既要看到国际国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这体现的思维能力是()
A:战略思维能力
B:历史思维能力
C:辩证思维能力
D:底线思维能力
正确答案:「辩证思维能力」
第二章单元测试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正确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下列不属于理性认识的是()
A:判断
B:表象
C:概念
D:推理
正确答案:「表象」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的两种错误是()
A:冒进主义错误
B:二元论错误
C:经验主义错误
D:教条主义错误
正确答案:「经验主义错误;
教条主义错误」
4、认识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总公式是()
A: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
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C: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D: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
正确答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5、“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进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
A:真理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B:真理具有相对性,不具有绝对性
C:真理和错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D:真理和错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正确答案:「真理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第三章单元测试
1、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自然资源
C:人口因素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正确答案:「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2、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对经济基础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是()
A:哲学
B:政治法律思想
C:道德
D:艺术
正确答案:「政治法律思想」
3、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商品的交换方式
C:劳动者的分工形式
D:产品的分配方式
正确答案:「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4、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是()
A: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的原理
B:一般和个别辩证关系原理
C:个人创造历史的原理
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
正确答案:「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C: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正确答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第四章单元测试
1、社会经济两种基本形态是()
A: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B: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C: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
D: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正确答案:「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2、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价值
B:交换价值
C:使用价值
D:使用价值和价值
正确答案:「价值」
3、马克思说:“在同一时间内,劳动就一种属性来说必然创造价值,就另一种属性来说必然保存或转移价值”。这句话表明()
A:新价值创造和旧价值的转移是同一劳动引起的两种不同结果
B:工人在同一时间内劳动两次
C: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
D: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过程中也创造新价值
正确答案:「新价值创造和旧价值的转移是同一劳动引起的两种不同结果」
4、劳动力商品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A:劳动力自身价值
B:剩余价值
C: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D:商品价值
正确答案:「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5、机器设备成为资本,是因为它是()
A:生产商品的手段
B:剥削雇佣劳动的手段
C:生产物质资料的手段
D:资本增值的唯一源泉
正确答案:「剥削雇佣劳动的手段」
第五章单元测试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根源在于( )
A: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C: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D:竞争的结果
正确答案:「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
A:商业资本家
B:银行资本家
C:工业资本家
D:金融寡头
正确答案:「金融寡头」
3、美国波音747客机的600万个零部件由美国及另外6个国家的1200多家企业提供,这是()
A:商品国际化的表现
B:资本全球化的表现
C: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的表现
D:贸易全球化的表现
正确答案:「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的表现」
4、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A: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
C: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D: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正确答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5、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矛盾与冲突的主要表现有()
A:政治体制的失灵
B:经济发展的失调
C:文化建设的倒退
D:社会融合机制的失效
正确答案:「政治体制的失灵;
经济发展的失调;
社会融合机制的失效」
第六章单元测试
1、空想社会主义从16世纪初产生,到19世纪30、40年代终结,期间经历了()个发展阶段
A:2
B:5
C:3
D:4
正确答案:「3」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于()
A:社会主义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共产主义社会
D:封建社会
正确答案:「资本主义社会」
3、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A:莫尔
B:欧文
C:傅立叶
D:圣西门
正确答案:「欧文;
傅立叶;
圣西门」
4、社会主义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的发展历程
A:300年
B:400年
C:600年
D:500年
正确答案:「500年」
5、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在()
A:意大利
B:苏联
C:中国
D:英国
正确答案:「苏联」
第七章单元测试
1、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原则包括()
A: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B: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C: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D: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
正确答案:「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
C:实现每一个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D: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正确答案:「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
实现每一个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3、关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是全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
B: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是未来和眼前的关系
C: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是最终理想与阶段性理想的关系
D: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正确答案:「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是全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
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是最终理想与阶段性理想的关系;
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