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单元测试
1、哪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
A:《金匱要略》
B:《伤寒论》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正确答案: 《黄帝内经》
2、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坦
D:朱丹溪
正确答案: 朱丹溪
3、中医诊治疾病主要着眼于( )
A:症
B:病
C:病因
D:证
正确答案: 证
4、中医的“证”可反映疾病的( )
A:病变的过程
B:病变的原因
C:病变的部位
D:病变的性质
E:邪正的关系
正确答案: 病变的原因
病变的部位
病变的性质
邪正的关系
5、症是病人的主观异常感觉。( )
A:对
B:错
正确答案: 错
第一章 单元测试
1、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息息相应的联系,气所发挥的作用是( )
A:中介
B:升降
C:运动
D:转化
正确答案: 中介
2、以气为中介而相互感应的现象是( )
A:磁石吸铁
B:乐器共振
C:公鸡司晨
D:海水潮汐
E:人体昼精夜瞑
正确答案: 磁石吸铁
乐器共振
公鸡司晨
海水潮汐
人体昼精夜瞑
3、古代哲学认为,气是一种有形可见的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 )
A:对
B:错
正确答案: 错
4、下列哪种情况不宜用阴阳概念来说明( )
A:昼与夜
B:天与地
C:表与风
D:水与火
正确答案: 表与风
5、下列人体组织结构中哪几项属阴( )
A:五脏
B:背
C:督脉
D:任脉
E:腹
正确答案: 五脏
任脉
腹
6、阴阳是对自然界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
A:对
B:错
正确答案: 错
7、“乙癸同源”是指下述哪两脏的关系( )
A:肺与肾
B:心与肾
C:脾与肝
D:肝与肾
正确答案: 肝与肾
8、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受肺的肃降功能的影响。( )
A:对
B:错
正确答案: 对
第二章 单元测试
1、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满
B: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实
C: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实
D: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正确答案: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实
2、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由于( )
A:心者,君主之官
B:心主血脉
C:心藏神
D:心者生之本
正确答案: 心藏神
3、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 )
A:生成宗气
B:调节气机
C:宣发肃降
D:肺朝百脉
正确答案: 生成宗气
4、“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基础是( )
A:脾喜燥恶湿
B:脾主运化
C:脾藏意
D:脾主统血
正确答案: 脾主运化
5、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 )
A:气
B:血
C:津液
D:精
正确答案: 血
第三章 单元测试
1、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和生命繁衍的根源是( )
A:人体之精
B:津液
C:血
D:气、血、津液等
E:气
正确答案: 人体之精
2、维持人体相对恒定的体温,主要体现气的功能是( )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中介作用
正确答案: 温煦作用
3、具有“贯心脉”“行呼吸”作用的气是( )
A:心气
B:中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正确答案: 宗气
4、“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强调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是( )
A:水谷之精
B:卫气
C:营气
D:肾精
E:自然界清气
正确答案: 水谷之精
5、津液是水、湿、痰饮的总称。( )
A:对
B:错
正确答案: 错
第四章 单元测试
1、火(热)邪,暑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
A:伤津耗气
B:生风
C:动血
D:致疮痈
正确答案: 伤津耗气
2、患者性格急躁,胸闷,两胁及少腹不舒,常见得到病因是( )。
A:大怒
B:大悲
C:思虑
D:惊吓
正确答案: 大怒
3、六淫中,易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正确答案: 寒邪
4、暑邪的致病性质和特点有( )。
A:其性升散
B:其性趋下
C:易夹湿邪
D:为阳邪
正确答案: 其性升散
易夹湿邪
为阳邪
5、风邪常是多种外感邪气的先导( )
A:对
B:错
正确答案: 对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